-
【日照招商】日照市就业创业新政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日照市通过出台《日照市稳定和扩大就业责任分工方案》,以政策组合拳形式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同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该方案聚焦稳岗返还、融资担保、创业贷款、社保降费四大核心领域,形成"返还+担保+贷款+减负"的政策闭环,旨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据日照市人社局披露,系列措施预计每年可为民营企业减负超亿元,惠及全市80%以上的参保企业。 一、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强化就业稳定性 日照市对依法参保且裁员率低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企业,实施失业保险缴费50%的返还政策。针对受外部环境影响出现阶段性经营困难但有望恢复的企业,额外提高返还比例。政策实施期间,累计向3700余家次企业发放稳岗补贴5600余万元,稳定就业岗位12.8万个。该政策与山东省"稳就业20条"形成联动,通过大数据比对实现"免申即享",企业无需提交材料即可自动享受补贴。 二、融资担保体系破解小微企业资金瓶颈 构建"政银担"协同机制,日照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创业担保贷款经办机构实施1%的业务奖励。政策实施后,全市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同比增长43%,其中小微企业占比提升至65%。配套建立3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对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给予30%补偿。日照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推出"稳岗贷"专项产品,将企业稳岗情况作为授信重要指标,单户最高可获500万元信用贷款。 三、创业贷款额度提升满足扩产需求 将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上限从200万元调增至300万元,延长贷款期限至3年。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创业企业,取消反担保要求。政策调整后,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某智能制造企业成功获得290万元贷款用于生产线改造,带动新增就业60人。全市建立10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贷款申请+创业培训"一站式服务,累计孵化项目1700余个。 四、社保降费组合拳持续减轻企业负担 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总费率1%的政策,单位缴费比例维持0.7%。同步降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至16%,工伤保险基准费率下调20%。经测算,日照市某中型制造企业年节省社保支出28万元。配套推出"社保缓缴"政策,对餐饮、零售等特困行业实施3-6个月缴费宽限期,惠及企业2300余家。建立社保补贴"直补快办"机制,通过税务系统自动识别符合条件企业,实现补贴资金7个工作日内到账。 系列政策形成"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岗位—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周期内日照市民营企业数量逆势增长9.3%,新增就业人数完成年度目标的121%。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政策"精准推送"服务,依托"日照人社"智慧平台实现政策与企业需求的智能匹配,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生态。
2025-07-31
-
【日照招商】日照市推动工业技改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
日照市通过制定实施新一轮高质量工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该计划围绕七大重点任务和十大工程,计划完成5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推动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明确七大重点任务推动产业转型 日照市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包括设备更新基础改造、技术更新智能改造、高端发展融合改造、绿色节能循环改造、研发投入创新改造、要素投入服务改造、产业集群规模改造。其中,智能改造和绿色改造成为核心方向,计划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工程,并提升“工业绿动力”应用水平。通过重点任务实施,日照市将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实施十大工程支撑高质量发展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日照市将实施重大技改项目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等十大工程。重点推动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加快产融合作,促进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计划到目标年份末,实现上云企业5400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5,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三、强化目标引领提升发展质效 该计划设定了明确的量化目标,包括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实现利税260亿元。通过三年500亿元技改投资,日照市将全面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向集聚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转型。特别注重提升技术改造投资绩效,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四、多措并举保障计划落地见效 为确保计划顺利实施,日照市将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同时加强督导考核,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31
-
【烟台招商】台商聚烟台共谋发展新机遇 鲁台合作再添新动能
全国台企联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百名台协会长烟台行活动近日在烟台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招商引资为主线,聚焦两岸经贸合作新机遇。来自全国各地的台商代表与烟台市重点企业深入对接,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深化鲁台产业融合注入新活力。 一、高层推动鲁台经贸合作升级 山东省委统战部负责人在致辞中强调,山东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正全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山东省先后出台多项惠台政策措施,涵盖产业投资、人才引进等领域,2023年全省新增台资项目同比增长显著。烟台市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当地"四新"经济布局,重点推介了金山湾区等战略发展片区,现场发布产业合作清单。 二、台商实地考察烟台产业生态 活动期间,参会代表参观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系统了解当地"链长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张裕卡斯特酒庄等特色产业基地,台商对烟台葡萄酒产业链的国际化水平给予高度评价。2023年烟台市台资企业座谈会上,部分在烟台商分享了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跨境贸易便利化等实际案例。 三、多领域达成合作共识 经对接洽谈,两岸企业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板块聚焦海洋药物研发,拟共建联合实验室;现代物流企业就开辟烟台至台湾地区集装箱航线达成初步意向。全国台企联负责人表示,烟台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台企的科技创新优势形成互补。 四、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烟台市宣布将设立台商投资服务专班,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全国台企联计划在烟台设立常驻联络处,定期组织专项对接活动。两地商协会共同发起成立鲁台产业创新联盟,2023年下半年将举办首届两岸智能制造论坛,持续推动合作项目落地见效。
2025-07-31
-
【济南招商】山东省聚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在济南召开,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与招商引资新路径。会议指出,山东省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升级等举措,持续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并明确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核心,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深化国际合作,破解发展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多措并举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生态 近年来,山东省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经济工作重点,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显著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例如,在济南、青岛等城市试点“一窗通办”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同时,通过减税降费、融资担保等金融财税工具,累计为中小微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超百亿元。 二、创新驱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 会议提出实施“一企一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山东省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40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逾500家,形成以烟台高端装备、潍坊动力机械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新增“瞪羚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0%,创新动能持续释放。 三、产业集群升级打造千亿级示范标杆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省计划三年内建设20个以上千亿级创新升级示范集群。以淄博新型材料、临沂智慧物流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此外,通过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展会、跨境对接等活动,2022年山东省中小企业出口额逆势增长12%,国际化合作水平显著提升。 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针对中小企业反映的融资难、人才短缺等问题,山东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出“政策直达”数字化平台,确保惠企措施精准触达。下一步将重点监测政策执行效果,例如在威海、德州等城市开展专项督查,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此次座谈会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山东省将通过系统性改革与精准施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贡献样本经验。
2025-07-31
-
【济南招商】齐鲁软件园瞪羚企业集群崛起引领产业创新高地
齐鲁软件园作为济南高新区核心载体,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全链条产业培育,推动32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选市级瞪羚企业名单,占全区入选总量的74%。这一成果标志着园区在构建创新型企业梯队、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生态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瞪羚企业评选体现产业升级成效 济南市瞪羚企业认定工作聚焦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型企业,重点考察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增长、研发投入等核心指标。齐鲁软件园32家入选企业覆盖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领域,其中15家企业连续三年营收增长率超过25%,8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10%。这种企业集群式涌现,反映出园区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二、五大主导产业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园区构建的行业软件与大数据、信息安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总部经济与金融服务业五大产业板块,为瞪羚企业培育提供产业土壤。在集成电路领域,形成从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到应用解决方案的完整链条;大数据产业集聚了超过200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这种产业生态使企业能够快速获取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加速成长周期。 三、六维服务体系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齐鲁软件园创新建立的"载体+平台+人才+金融+协作+政策"服务体系,针对性解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物理空间方面,建成专业孵化器23万平方米;技术支撑方面,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公共技术平台7个;融资服务方面,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累计帮助56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这种体系化服务使园区企业平均成长周期较行业标准缩短18个月。 四、梯度培育机制构建创新企业矩阵 园区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动态企业库进行精准施策。对初创企业提供最高5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对成长型企业配置专属服务团队,对规模企业给予上市辅导等专项服务。目前入库培育企业达287家,形成每年新增10-15家瞪羚企业的可持续培育能力。 五、国家级基地建设提升创新能级 作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齐鲁软件园持续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重点实验室9个,引进院士工作站12个。这种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显著,园区企业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3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7项,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同类园区中保持领先地位。 当前,齐鲁软件园正围绕济南市"强省会"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等专业载体,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资本赋能、完善产业链配套等举措,持续提升园区创新浓度和经济密度,力争三年内实现瞪羚企业数量翻番,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2025-07-31
-
青岛高新区打造黑金产业高地 新动能招商集聚58家相关企业
青岛高新区依托政策与服务优势推进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以石墨烯为核心的先进材料企业,初步形成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发展格局,成为区域经济创新引擎。该集群通过精准对接全球资源、搭建产业平台等方式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 一、构筑北方特色产业集群核心载体 作为国内首批布局先进碳材料的开发区,青岛高新区依托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定位系统发展石墨烯产业。区域内已建成包括公共研发平台、检测中心在内的六大基础设施体系,配套科技金融、人才公寓等专项政策包。在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统筹下,形成覆盖基础研究、中试验证到规模生产的垂直孵化链条。 二、构建梯度化企业培育生态 通过实施"育苗-强企-链主"三级培育计划,累计引进58家创新主体。其中3家技术输出型外资企业带动国际标准转化,10余家本土企业入选市级科技型企业扶持计划,23名高级科研人员组建核心研发团队。产业链涵盖海洋防腐涂料、柔性电子器件等八大应用领域,2020年前完成中试基地二期扩建。 三、搭建全球化协同创新网络 在2019年国际行业会议上设立专题展区,联合20余家青岛企业集中展示42项创新成果,实现与国际实验室的技术授权合作。定期举办产业对接活动,引导区内企业与剑桥大学纳米中心等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年度发布的产业白皮书成为行业趋势重要研判依据。 四、完善技术产业化支撑体系 建立"原材料制备-器件开发-场景应用"全流程加速机制,设立专属产业基金支持成果转化。打通企业与海工装备、智能家居等本地优势产业的协同通道,已形成防腐船舶涂料、新能源电池等拳头产品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确权通道,累计储备核心专利逾百项。 五、规划千亿级先进材料增长极 根据产业路线图,重点培育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等三大方向,加速建设北方最大的海洋新材料基地。预计未来两年形成200亿级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质量品牌,推动50项高校成果落地转化。同步构建跨国技术交易平台,形成立足东亚、辐射全球的产业资源配置枢纽。
2025-07-31
-
【青岛招商】2017“市长杯”青岛工业设计大奖赛已启动
青岛工业设计大奖赛启动,激发创新动能助推招商引资。本届赛事聚焦本地产业链升级,旨在吸引企业投资与合作,通过设计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17年青岛工业设计大奖赛正式启动,作为本地政府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该赛事已连续举办多届,依托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强化设计驱动战略。大赛以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突破为核心,通过权威评审机制,引导企业参与创新,加强技术转化,带动产业集群升级;同时,此举为招商引资开辟新渠道,激发外资与本地企业融合投资。 二、赛事设置五大奖项类别,覆盖数字视听产品、日用消费品、包装与视觉传达等领域,针对性评估作品创新性与实用价值。数字视听类强调人机交互技术应用,日用消费品类关注用户体验优化,包装与视觉传达类则聚焦品牌传达效果。每个类别均设有明确评审标准,确保公平公正,提升青岛在全球设计界的声誉,为招商引资注入活力。 三、申报方式实现全面优化,设立专门官方网站提升操作便捷性。通过在线平台,企业能高效提交并反复修改申报内容,简化程序降低门槛。这一改进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加速创新项目落地,形成数字化申报生态系统,增强青岛产业吸引力,支撑招商引资实效。 四、评选流程采用初评与终评双阶段机制,初评于4月实施淘汰制书面评审,筛选优质入围作品。终评在5月下旬开展,参赛者需提交实物或模型展示,并在同期工业设计周活动中免费展出成果。申报窗口期合理规划,截止时间设置在4月下旬前后,确保评审有序推进,扩大本地设计周影响力,拓展招商引资合作空间。 五、赛事突出青岛产业特色,强化设计成果产业转化潜力。大赛与本地政策联动,配套技术孵化服务,助力设计项目商业化;这不仅提升企业创新力,还吸引投资机构关注,深化招商引资效果。未来将持续优化机制,巩固青岛设计高地地位,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2025-07-31
-
【青岛招商】青岛新兴产业与营商环境建设创新探访
青岛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创新并举,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1%以上,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深化产学研金融合机制、提升政务效能及强化新业态布局,构筑了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一、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新兴产业跃升 2021年起,青岛启动"全球风投创投中心"建设,累计注册基金超千支。在高新区、蓝谷等创新平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型。以青岛汉唐生物科技为代表的企业,依托核酸快检技术获国际认证;海尔生物医疗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生命科学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跃居前三。2023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0家,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87%,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 二、产业融合深化新动能培育机制 依托山东大学科技创新国际产业园等载体,青岛建立"1个核心技术+10个应用场景"转化体系。2022年启动"海创计划"促进产学研对接,推动青岛国信集团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合作,实现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化。全市建成2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海洋经济领域已形成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技术输出至50余个国家。 三、营商环境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青岛实施"政务服务无感审批"改革,2023年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3小时内。通过"营商青岛·共赢之道"品牌打造,累计清理隐性审批事项283项,"办电、用水、供气"联合报装模式获国家推广。组建2000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建立问题解决"首接责任制"。2022年青岛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居前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10万户,上市公司总数达88家。 四、数字赋能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人民视听科技等新媒体机构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2023年青岛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600亿元。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赋能2.3万家企业上云。依托"青岛品牌日"等IP活动,运用数字技术传播城市形象。国际邮轮母港区等开放载体集聚外资研发中心98家,累计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超300个,形成全方位开放生态体系。 当前青岛正加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制度创新与开放协同,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立足"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目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
2025-07-31
-
【临沂招商】临沂高新区提速项目建设 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秋高气爽时节,临沂高新区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督导检查,通过实地调研、协调推进等举措,加快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临沂高新区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破解项目推进难题,以高质量项目建设集聚发展新动能。 (一)强化项目督导压实建设责任 2023年秋季,临沂高新区组织开展重点项目专项督导行动,督导检查组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听取相关负责人关于项目规划、建设进度及存在问题的汇报,重点查看沂星电动汽车、鲁南高速物流、嘉兴水果市场二期等项目推进情况。督导过程中明确要求,各项目责任单位需强化责任意识与时间观念,细化任务清单,建立问题台账,通过部门联动机制协调解决征地拆迁、管线迁移等难点问题。同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与工程质量管控要求,在确保施工安全和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项目早竣工、早投产。 (二)优化服务保障破解发展瓶颈 2023年以来,临沂高新区实施重点项目提速工程,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立项审批、土地征迁、要素保障、证照办理等关键环节入手,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在审批流程优化方面,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度,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限。在要素保障方面,通过盘活闲置工业用地、推进标准地出让等方式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此外,针对项目建设中的个性化问题,组建工作专班上门服务,推动问题精准解决,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流程保障。 (三)聚焦产业升级构建发展新优势 临沂高新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主导产业,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沂星电动汽车项目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点项目,其建设有助于完善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鲁南高速物流项目建成后将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构建“公铁联运”物流网络,增强区域物流辐射能力;嘉兴水果市场二期项目则聚焦农产品流通体系升级,通过建设智能化交易平台和冷链仓储设施,打造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同时,高新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项目落地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项目建设成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培育发展新动能。
2025-07-31
-
【城阳区招商】高端项目汇聚城阳 双创平台加速成果转化新动能
全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中心在青岛市城阳区迎来重要进展,来自黑龙江、安徽、北京等地的9个高端项目正式登记入驻,标志着该平台在招商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此次入驻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全域旅游等前沿领域,通过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为城阳区打造创新生态圈注入新活力。 一、全国双创平台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全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中心由交易认证中心、交易服务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和交易云平台四大板块组成,形成从成果认证到市场落地的闭环。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对科技成果进行标准化注册和评估,并通过云平台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对接。据公开资料显示,此类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其核心在于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例如,合肥阿拉丁智能科技项目通过路演展示的AI交互手表,已与青岛旅游产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验证了平台资源匹配的高效性。 二、智慧交通与全域旅游项目凸显产业协同 入驻项目中,黑龙江中联慧通智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成为亮点。该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的交通管理系统,可与城阳区现有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同期入驻的旅游科技类项目则聚焦青岛“国际滨海度假目的地”定位,如AI导游方案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可定制涵盖餐饮、文化、历史的个性化服务。行业分析指出,此类项目与地方特色产业的结合,体现了双创平台“需求导向”的精准性。 三、市场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交易中心通过定期举办路演、研讨会等活动,构建“展示—对接—转化”的快速通道。公开报道显示,平台已累计促成数十项技术交易,其中70%以上项目在入驻半年内实现产业化。例如,某北京生物医药团队研发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平台对接城阳区医疗企业后,迅速完成中试生产线建设。这种以市场反馈为核心的筛选机制,有效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错成本。 四、城阳区双创生态圈释放集聚效应 城阳区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载体建设、金融配套等举措,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全国双创成果交易中心的运营,进一步强化了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官方数据显示,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超20%,与平台引入的外部项目形成互补。专家指出,这种“内生+外引”模式,为北方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2025-07-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